“以前总觉得劳模离我们很远,今天能在现场面对面地聆听他们的报告,很受教育,劳模们的事迹十分感人,他们和我们的身份一样,都是农民,但他们在农村这片热土上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耕耘,通过勤劳致富,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这样的正能量,农村的脱贫致富需要这样的精神动力,劳模事迹和精神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在正宁县县委礼堂,听完劳模宣讲报告后,正宁县榆林子镇石家村村民尤万民深受感动。
5月12日上午,由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总工会联合以“弘扬劳模精神,鼓励勤劳致富,在双联精准扶贫中建功立业”为主题,组织全国和省级劳模开展的劳模事迹宣讲团来到正宁县宣讲,包括定西市通渭县襄南乡东坪村农民孙爱红在内的4名全国劳模和省级劳模齐聚正宁县县委礼堂,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向正宁县,县直一、二级部门及省市驻正宁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正宁县94个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群众代表420多人讲述了劳动创造幸福的事迹。劳模们敬业奉献和勇于创新的优秀品格,以及他们致富不忘带动更多的群众脱贫的感人事迹,赢得了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在当天的宣讲会上,第一个上台宣讲的是全国劳模、天水市秦安县绿康林果科技示范中心主任靳志强,作为土生土长的果树农民技师,靳志强从事林果生产30多年来,创办县绿康林果科技示范中心,精心选育优系品种40余个,带头发展林果产业,进行果树栽培和苹果、桃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带动50余户林果经营能手承包荒芜土地2000亩,栽植果树12万余株。同时,靳志强还建立秦安县柴家山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开展林果人才培训,无偿提供苗木、接穗及建园等各项技术,每年举办培训班10多期,培训技术人员500多人(次)。当靳志强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台下的干部、群众们都仔细聆听,不少人还陷入了思考。
“我是农民,农民要吃饭、要致富,土地就是命根子,除了家庭,地里的庄稼是我的全部。平时,我离开我的包谷地超过两三天,就会心神不安、睡不着、吃不香……”当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的孙爱红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台下的听众们都仔细聆听。孙爱红这个今年已38岁的通渭县襄南乡东坪村农民,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紧跟强农惠农政策,从2009年租赁村里闲置的80亩土地种全膜玉米开始,他认真学习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不断采用新技术,用机械化耕作收获,使得粮食生产获得了更高的产量,靠种植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他积极引进优良品种,不断扩大种植面积,2012年租赁土地600亩,当年纯收入达到13万元,2013年租赁土地800亩,种植中药材防风600亩、全膜玉米200亩,当年纯收入达22万元。2014年,在租赁的500亩土地上种植中药材防风和全膜玉米,种植玉米1500亩,种植中药材300亩。2015年租赁1000亩,种药400亩,玉米600亩。他成立了通渭县爱红农牧专业合作社,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和种地“状元”。2013年被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授予农技推广奖,2013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孙爱红的事迹让不少人还陷入了思考。
“我觉得每一个劳模的背后都有一个自身努力奋斗、拼搏进取的心路历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当前,农民脱贫致富,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更离不开这样的劳模精神。”回乡创业的正宁县宫河镇南堡子村村主任王清芳充满了感叹。他说,目前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像孙爱红这样的农民,正是有了他们的大胆实践和坚持,才让我们乡村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
“当前,在农村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劳模们给我们来传经送宝,为我们脱贫致富鼓劲加油,作为一名村干部,我要带头学习劳模精神,以劳模为榜样,学习他们奋勇争先、苦干实干的进取意识,学习他们以大局为重、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立足自身实际,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发挥最大力量。”正宁县周家镇芦堡村村主任一边听劳模们的宣讲,一边记录着,他说,芦堡村人多地少,全村482户2628口人,其中住在坡沟里的88户还没有脱贫。近年来,村上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改善种植结构,大面积地发展苹果产业,县上还派专业农业技术人员为村民教授新型农业技术,使一大批村民富裕了起来,一座座崭新的小洋楼也拔地而起,村社道路也得到了硬化,村里还建起了文化广场,今年还计划将住在山沟里的22户搬迁移居到塬上,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虽然离全面脱贫和小康还有很大一点距离,但是只要有像劳模们一样的苦干实干精神,就一定能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目标。
上篇:
下篇:
主办单位:甘肃省总工会 版权所有copyright www.gsgh.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郊巷26号 邮编:730000 陇ICP备16000114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建议使用IE浏览器,IE8~IE10版本1280*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